失眠藥不藥?對症,不一定要下藥
現代人生活、工作壓力普遍繁重,「失眠」成為困擾許多人的問題。有些人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,有些人則是「淺眠」,半夜容易醒來,長期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,往往導致白天精神不濟,嚴重影響學習進度或工作效率。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:若有失眠困擾的民眾,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治並聽從醫囑,才能幫助您確實擺脫失眠的糾纏。
失眠原因眾多,不一定都需要用藥
失眠並不是一種「疾病」,而是許多原因導致的一種「症狀」表現。導致失眠的原因很多,舉凡緊張、壓力、時差、疼痛、疾病(如甲狀腺機能亢進、憂鬱疾患等)及藥物(如中樞神經興奮劑、用來治療鼻塞、鼻炎的解鼻充血劑)等,都可能造成失眠。針對飽受失眠所苦而就醫者,醫師不一定會直接開立鎮靜安眠藥物來幫助睡眠,而是就失眠原因、症狀類型等,來做全方面的考量,再擬定治療方針來協助改善失眠,大多數病患只要與醫師配合,排除可能造成失眠的原因、改善生活習慣及作息,失眠是可以不藥而癒的。若失眠情形經醫師評估需用藥物治療,則務必遵照醫囑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物,才能讓治療發揮最大的效用,並減少成癮的風險。
服用安眠藥物需依循醫師的處方使用,不可自行增減用量
鎮靜安眠藥屬於處方藥,在我國多以第三、四級管制藥品管理,非經醫師處方不可自行購買或使用。此類藥物依起始作用的快慢、作用期間的長短,有短效、中效及長效之分,醫師會依個人情況開立適合的藥品,病患需依指示服用,不可自行增減用量。因為有些短效藥品在自行驟然停藥的情況下,反而會造成反彈性失眠;而中長效的藥品若自行增加用量,殘存的日間效應可能造成隔天昏沉,若又操作機械或駕駛車輛可能造成危險,尤其對於需要專注力的工作,更是力不從心。另外,有些藥物,如抗憂鬱劑、抗過敏的藥物(抗組織胺)、麻醉型止痛劑(如嗎啡)、酒精等,會加強鎮靜安眠藥的效果,因此若有使用這些藥物,應主動告知醫師,以避免藥物的交互作用。
食品宣稱療效即屬違法,使用前應先諮詢專業人員
部分有失眠困擾的民眾,因為擔心安眠藥的副作用,所以自行尋求坊間宣稱可改善失眠的「保健食品」,例如褪黑激素等,甚至不惜委託國外親友代購,以為食品就比較安全,不過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,褪黑激素在國內外缺乏長期使用的安全性資料,我國列為藥品管理,如未經政府查驗登記許可,不得上市販售;如購買非屬合法藥物的產品,發生不可預期的藥害,將無法適用藥害救濟。至於一般「保健食品」,依法是不能宣稱有「助眠」療效的,建議食用前可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,若食用後而發生任何不適,應儘速就醫,並向「全國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」通報。
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,有失眠困擾者,應該先就醫找出原因,藥物只是改善失眠的其中一種方法,若能適當排解壓力、調適心情、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如:正常作息、晚上不喝咖啡、茶類等刺激性的飲料、睡前不做劇烈運動、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等,都有助於睡眠障礙的改善,讓您真正遠離失眠,換得一夜好眠。
新聞來源:衛服部國民健康署 - 健康九九網站